Loading...
清茶一盞,話千年章朗
發佈日期::2015/11/2、瀏覽次數:803
  從勐海縣城乘車出發,穿過勐遮鎮,向南沿公路盤山而上,經過巴達的群山,在距離勐海縣城70公里的地方,便是有224戶109人的章朗村了。
 
  站在遠處看章朗山寨,千年古寨掩映在原始森林中,山頂上聳立著一座風格獨特的佛塔,民居竹樓掩映在鳳尾竹中。
 
  走進章朗村,一座古樸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廟首先印入眼簾。佛教建築群由佛寺、佛塔、藏經閣、圍墻組成。沿著小路走出村,便是傳說中大象挖出的水井。從村里到村外,處處感受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與原生態的人文環境。
  千年古寨
 
  “章朗”是傣語,“章”即“大象”,“朗”為“凍僵”,直譯為:大象凍僵的地方。
  據說,布朗族遷徒定居在這里已有近2000多年。那時,布朗族稱這里為“景桑”。布朗語“景”意譯為“城市”,“桑”意譯為“祖先曾居住過的地方”。
 
  傳說14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瑪哈烘乘象周游世界傳經走到這里時,豆大的雨點裹著雞蛋般大的冰雹從天而降,頓時天地黑暗,雨停冰雹止時已是夜間,他們在這里夜宿“恩鞏哚多山”(章朗佛寺現在所在地)。第二天,大白象被凍僵了走不動,瑪哈烘賜名該地為“章朗”,意思為“大象凍僵的寨子”,以此紀念大象傳教的功勞。
 
  千年古寺
  章郎白象寺
 
  據章朗佛寺珍藏的貝葉經記載,這座佛寺已經有1365年的歷史。它佔地4畝,有一座佛寺,一間僧房,一座佛塔,一座藏經閣,閣內珍藏著100多卷貝葉經,整個佛寺建築群具有獨特的布朗族建築藝術風格。
  刻寫貝葉經的老佛爺
 
  千年古井
 
  章朗村外有一口千年歷史的古井。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走到村前,天氣炎熱,大象口渴難忍,便用鼻子在地上鉆出一口水井。人們稱水井為“那么著章”,漢語意為:大象用鼻子掏出來的水井。這口井一年四季從不干枯。
 
  千年茶樹
 
  章朗村不遠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生長著世界公認的野生型茶樹王及野生茶樹群落。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經專家鑒定,其中一棵茶齡為1700多年。茶王樹高23.6米,樹基圍2.5米,樹幅8.8米。
 
  章朗村周圍的原始森林里也生長著野生型茶樹。章朗布朗族的祖先種植的古茶樹林、古茶園面積仍有700畝,集中成片分布在原始森林中,古茶樹林成為原始森林中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生物物種。
 
  千年茶農
  學術界公認,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廣南縣志》記載:公元前5世紀,以僚、濮為主的部落組成句町國。西漢時,漢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漢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領母波為句町王。句町國盛產茶葉,至今濮人栽種留下的古茶樹仍生長在九龍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史載漢晉時期,德宏、保山、臨滄、西雙版納、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晉元康末年(公元299年),臨滄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馬。隋唐時期(公元589年—907年),樸子蠻分布在景東、保山、云龍等地,麗江塔城、沿瀾滄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蒲蠻(布朗族)遷至鎮康、順寧一帶。明初,布朗族成為風慶縣的主體民族。清代,順寧、寶通(云縣)、慶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漸南遷。
 
  這些布朗族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積的茶地,成為云南茶葉的主產區。章朗村的布朗族仍然保留著原始農業時期某些耕作遺跡。從布朗族生產方式可以推斷出布朗族先民種茶的方法。
 
  旱季的11月至12月期間,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伐倒部分樹林作為種植茶樹的場地。清理場地後,把伐倒的大樹解成建竹樓的木料運進村寨,樹枝作生活燃料。雨季來臨前的四五月間,放火燒地,然後把茶籽直接點種進舒鬆肥沃的土壤里。幾年後,茶樹長大,森林也恢復了原貌,茶樹也成為原始森林中的一員。布朗族原始農耕種茶、種山穀的生產方式,一直沿襲保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大力推廣科學種茶法。章朗村布朗族開墾臺地,采用選育良種、密植無性栽培,2006年全村有高產臺地茶園3100畝。
 
  千年製茶
  章朗山寨布朗族仍保留著千年原始的製茶方法。布朗族傳統手工製茶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將采來的鮮茶葉放在鍋里炒,茶葉經過拌炒殺青後放在竹篾或者竹席上,用雙手揉撚成條,最後放在蔑笆上或簸箕上曬干即可飲用,人們稱之為曬青毛茶。
 
  第二種:將采來的鮮茶葉放在鍋里用雙手拌炒,然後趁熱把茶葉塞入竹筒里,一邊塞一邊用木棍舂緊。最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當竹筒的皮烤焦後,便可以破開竹筒取出茶葉,存放幾年後飲用。此茶湯色褐紅、香氣獨特,人們稱為陳香竹筒茶。
 
  第三種:將采來的鮮茶葉放在鍋里用開水煮熟,把煮熟的茶葉放在陰暗處十余天讓茶葉發酵,然後把茶葉裝入竹筒內併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把裝有茶葉的竹筒埋在土中一個月左右便可以取出食用。此茶布朗族稱為“勉”,俗稱“酸茶”。酸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即把酸茶放在嘴里含。據說,嘴里含一兩片酸茶一天可以不喝水,酸茶能生津解渴。同時酸茶在生活中不僅是重要的禮品,也是重要的社會交往媒介。
 
  第四種:醃茶葉。製做掩茶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采來的鮮茶葉先用水煮熟,然後將其放在竹筒里加適量水,最後用笆蕉葉封口,醃製十多天後便可食用。另一種方法是將采來的鮮茶葉用甄子甄熟後曬干,然後用冷米湯拌茶葉,最後把茶葉放進竹筒里醃製十多天。醃茶不是飲品而是食品,可以當作菜食用,也可以當作零嘴食用。
 
  第五種:製青竹茶。青竹和茶葉同時準備好,首先將水放進青竹筒里,然後把竹筒放在火塘邊烤,同時把鮮茶葉用竹夾子夾著放在火塘上燒烤,當茶葉烤黃時便放進竹筒里煮,水燒開則可飲用。
 
  布朗族的五種方法製出的茶葉,風味獨具特色。食用的醃茶除有茶的青香味外,還有醃菜的酸味。飲用的竹筒茶,湯色、香氣各異,獨具特色。
 
  千年茶俗
 
  布朗族在數千年的種茶、製茶歷史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布朗族茶習俗。
 
  茶請柬”(布朗語稱為“恩膏勉”)是傳遞布朗族社會重大活動信息的一種重要禮儀,凡是接到“茶請柬”的人,必須按時參加這項活動。例如,寺廟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布朗族家庭送小孩當和尚、升和尚、升佛爺,或娶媳婦、嫁姑娘。
 
  請柬茶是用芭蕉葉包著一小包茶葉和兩支臘條,用竹篾捆成的信息媒介載體。
 
  無論走進那家的竹樓,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敬獻到客人的手中。這杯茶稱為迎客茶。布朗族竹樓的火塘邊,常年四季放著一把大茶壺,當客人坐定後,茶水已經煮沸燒開,一個個用竹子製作的茶杯,盛滿茶水奉獻到每位客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