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故事】茶商故事:文革磚詳解
發佈日期::2014/3/5、瀏覽次數:3004
茶商故事:文革磚詳解
更新時間:2013-12-20 16:48:59 來源:中國普洱茶網 編輯:中國普洱茶網深水魚 點擊:3355 線上投稿

      文革磚,文革磚,顧名思義就是文革時期生產的普洱茶磚,我都是這麼理解的,天知道才重新翻看圖譜,竟然是”文革類磚“哎,一個類字就模糊了一個時代的普洱茶呀,嗚呼。

  歷史的記載分正史和野史,但有時候正史未必正,野史也未必野。因為一旦統治者控了宣傳工具和輿論喉舌後,有些符合自身利益的顛倒是非的所謂正史就出現了。

  越陳越香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歷史,過去延續下來的茶也可以通過生產史料和圖片把它們串聯起來,形成春秋戰國五代十國一般的按時間流水為主線的關於普洱的史料。這個很重要,但往往又被忽視,所以在我們研究普洱茶歷史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一些前後矛盾的窘相。

  我記得初中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發現歷史書上都特書大書抗戰勝利在於GCD,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也只好被灌輸的接受。但到一些歷史資料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前後矛盾。我記得歷史書上有說,正面戰場侵華日軍死亡九十多萬人,但整本史書被小編寫的天花龍鳳最為炫耀的就是平型關戰役的1000多號人,所謂百團大戰中連偽軍加起來近一萬人,那麼其餘九十多萬日軍是怎麼樣死的呢?看到這個資料,十三歲的我那個年代大體也能透過邏輯大約知道歷史的真相了。

  其實普洱茶的歷史真相很關鍵,但往往被主流宣傳機構選擇遺忘。應該說整體的普洱茶發展應該是在政府的有效引導和激勵下持續發展,但政府往往選擇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把有些難度的事情選擇性遺忘。好比普洱歷史圖譜的建立,我就看雲南方面不論是官方還是媒體都一片空白,一味宣傳文化生活記載,把最關鍵的真相遺忘。專業媒體是幹什麼的,是把讀者最想瞭解的事情和真相披露出來才是自己的職責,可惜呀。


  記得當年我曾經問我師傅鐘漢榮,紅印他接觸過沒有,雪印好不好喝。他竟然聽的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他問我紅印是什麼,雪印又是啥?而鐘師傅是60年代末到香港開始從事普洱茶交易的,沒理由連大名鼎鼎的紅印,雪印都不清楚。後來我終於琢磨明白了,當年這些茶無非就是雲南青餅哪一批批的,沒有紅印,雪印這些好聽的名字,直到普洱茶傳到臺灣了,善於文化行銷的臺灣茶商給這些貌似零零碎碎,互不牽連的普洱茶品種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名字,讓這些死氣沉沉的普洱茶餅磚沱突然間煥發出一些靈氣,便生動活潑起來了,這就是有文化的魔力。我記得昌泰當年那款行內都知道但外界都沒有聽過的“歪沱”,我給他起了個貌似鄰居“小芳'一樣的親切名字”小歪“,立馬這款沱就恍如有了生命一般,不知不覺在普洱茶界內便名氣大增,傳播出去了。
 
  實事求是的說,普洱茶有今天香港茶商功不可沒,但臺灣茶商更是厥功至偉。把這些歷史零碎之茶,經過一定梳理,然後在重新給予朗朗上口的名字,所謂文化開路,這生意從此便暢通起來了。只是雖然臺灣人對普洱茶的推廣功勞很大,但同樣也帶來不少問題,引起不少新晉普洱學者的詬病。
 
  我記著剛學普洱茶的時候,碰到所謂的73青餅,也就是小綠印,其實不是西元1973年的,然後又被解釋成民國73年的,也就是1984年,便貌似接近真實了。然後又是88青不是88年的,99綠大樹不是99年的諸如此類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問題。後來我總結出一個經驗,只要搞清楚這些名稱對應是哪批茶就好了,不必錙銖必較多幾年少幾年的,但作為研究搞清楚真相最起碼也不是壞事。
 
  臺灣茶商善於文化行銷,也善於在模淩兩可的歷史糾紛中渾水摸魚一把,比如七三青就是這類情況,當然”七三“字樣的不止七三青小綠印,還有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三厚磚“,它類屬文革系列磚中,而且是文革類磚中最開門的最舉足輕重的。
 
  終於回到文革磚的問題了。其實正如《深邃七子世界》一書中所述,所謂文革磚並非是這些普洱茶磚的真實名字,而是行銷市場給予的這一類茶的劃分,是市場而來的。好比文革壺,文革瓷。偏偏這個文革磚的命名又是來自寶島臺灣。直到這個時候,才發現泱泱大陸,普洱文化之弱。一天到晚由政府到協會都是海一樣的論壇務虛研討會,整介個那個的有的沒的的名堂,但關於普洱真實情況的研究卻一片空白。雖然真實的資料都在大陸,都在廠家,但沒有官方或者專業媒體去深入其中調查研究,然後整理成冊,讓歷史的真相清晰出來。於是乎有關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的論述都由臺灣方面主導。但臺灣方面的出發點往往都是結合自身經濟情況,有選擇遺忘,有選擇模糊。
 
  我以前一直以臺灣史料為依據去認識普洱茶,一直到2011年,我在崑明某茶行碰到一批文革磚。這批文革磚我曾經在2004年芳村喝過,也見過,但偏偏沒有看到過有內飛的。但那次在崑明我見到同樣這批磚茶,上面有內飛,清晰的印著“下關茶廠革命委員會出品”,當然我運氣好,我一連喝了三款,另外兩款有“猛海茶廠革命委員會”和“景穀茶廠文革委員會”的內飛。
 
  一時間我覺很新奇,三款邊銷茶我喝過後,從口感化度上分析,文革時期出品確鑿無疑。但為何這類要素清晰齊全的文革時期產品,卻沒有在《深邃的七子世界》這本專業普洱圖譜中的”文革磚目錄中“呢?事後,我和臺灣五行圖書的老梁社長和小梁社長都提及此事,告訴他們這個崑明茶商的地址,希望雜誌社有機會可以採訪他,以完善文革磚圖譜系列。再後來我也把這個題材提供給崑明的《普洱》雜誌,他們一天到晚在找素材,這個文革磚的故事破朔迷離,很有讀頭,我希望他們去採訪發佈。可惜最終都不了了之了,哎,可惜。
 
  今天,我終於又再次翻開《深邃的七子世界》一書中關於文革磚的論述。我才發現作者還是很有心的,也許當初他本來大體就知道一些真相,或者覺得很多品種的真實年份值得推敲,所以他並沒有直接命名什麼”文革磚“而是命名為”文革類磚“,中間多了個”類“字,我才發現,心中不免笑了起來,中國文字真是博大精深。還是作者夠滑頭,夠明哲保身呀,看來當年他寫到這一篇的時候,還是心有猶豫,底氣不足,便寫的留有餘地起來。
 
  百度”文革“,所謂文革十年,就是指1966-1976年,這十年期間雲南普洱茶廠生產的普洱茶磚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文革磚“,”文革類磚“又包括些啥,有了個”類“字發揮餘地就大了。
 
  翻開《深邃七子世界》”文革類磚“圖譜中,我發現,竟然大部分”文革類磚“都是熟磚,生磚就是第一批景穀試驗生磚。瞭解普洱茶歷史的朋友大體知道,雲南廠家有記載生產普洱熟茶的時期大約從1975年起。從邏輯上看,應該還是有熟磚能夠的上文革時期生產的磚的,是最多也是”文革後期“,至於”文革類磚“的定義怎麼區分,當然就得由發明這個詞的作者本人去說明了。
 
  終於,我決定回到最簡單最真實的定義中去看待文革磚,就是文革時期生產的普洱茶磚,根據歷史真實情況,文革磚應該是生磚佔據了絕大部分數量,而熟磚估計只是一點,或者根本就沒有。
 
  研究普洱茶生產歷史,您會發現以往普洱餅磚沱的分佈是這樣的,磚都去邊疆遊牧地區,沱去重慶四川地區,而餅則來到港澳臺,直到有了熟磚後,磚才到港澳臺,因為邊疆人民不喝熟茶。從普洱熟茶從75年才開始定型這個時間點看,絕大部分熟磚,都過了1976年這個文革結束分劃年。
 
  文革磚,文革磚,顧名思義就是文革時期生產的普洱茶磚,我都是這麼理解的,天知道才重新翻看圖譜,竟然是”文革類磚“哎,一個類字就模糊了一個時代的普洱茶呀,嗚呼。
 
  最後,我只想說,文革磚當年也應該是大批量生產過的,畢竟有跨越十年這麼長時間,喝生磚是邊疆牧民日常生活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也許都是敲碎了做酥油茶居多,牧民一天不喝這類摻有生磚的酥油茶一天就不得勁。所以都是當即消耗居多,牧民估計也木有啥”越陳越香“概念,所以要不就是喝掉了,要不就是過期扔掉了,這個和早期沱茶一樣,誰見過大量八十年代以前的沱茶呢?
 
  所以當您見到一片印有”文革委員會“字樣的磚後,必須有兩個反應,首先反應就是它是一片假茶,因為真正印有”文革委員會“字樣的真文革磚鳳毛麟角,好比一個玩香高手告訴我,只要你一見到奇楠就十有八九是假,這點我超級認同。而且只要餅用料工整的都是假的,餅是熟茶的但又寫文革委員會的也是假的,有外包裝紙的更是假的,康磚符磚不包括。但用料極端粗老的,帶有大量梗的,四個角磨的光滑的,或者像被豬啃過的,又木有外包裝的,就十有八九是真實意義的文革磚。最後,我和大家再交待一下,必須區分清楚”文革磚“是和”文革類磚“不是一個概念來的。

文/普茶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