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我泡完茶,誰贊成,誰反對?從大稻埕亭仔腳到原木茶桌,流淌於臺灣歷史的茶空間(二)
發佈日期::2023/7/19、瀏覽次數:92

臺灣喫茶店

19 世紀後期以降,集結各種珍奇物事的「博覽會」,成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特殊窗口。反過來,各個帝國強權也亟欲將殖民地物產擺進展示櫥窗。到了 20 世紀,殖民臺灣的日本政府,為促使島上出產的茶葉攻向海外市場,遂在當時新興的博覽會裡,設置了「臺灣喫茶店」,用作行銷宣傳。

 

按照歷史學者呂紹理的考察:在 1900 至 1929 年之間,「臺灣喫茶店」至少出現在 31 場博覽會裡。為了使參觀者深刻感受到茶湯裡的「臺灣味」,店鋪的布置,便得著意講求。

 

什麼樣的「喫茶店」才足夠「臺灣」呢?在許多次的博覽會裡面,日本人直接複製了傳統臺灣的閩南式建築,將屋脊兩端的燕尾,朱紅色的梁柱,乃至於窗花、懸魚等造型元素悉數移植。在日本的臺灣人,若是走進這樣一間「喫茶店」,恐怕也會有時空錯置的感覺吧。


然而,同時期另一些舉行於海外的博覽會裡,日本人打造的「臺灣喫茶店」(Formosan Tea House),則僅只是一幢單純的日式建築(例如 1909、1915、1939),看來看去找不到什麼臺灣的文化要素。也許對外國人而言,這兩個東亞島嶼反正同樣陌生,沒有仔細區分的必要。也或許日本政府根本是刻意為之,藉以向世展示福爾摩沙島已被包納於帝國內的事實。


無論如何,展示於所有這些「喫茶店」裡的「臺灣」,肯定都只能表現出某個側面。假若博覽會的參觀者們有機會踏上這座島嶼,坐在街角啜飲一杯熱茶,他們所感知到的「臺灣」,大概會是截然不同的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