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斷頭臺砍了國王,也革了法國人喝茶的命:那些歐洲人的茶葉初體驗瞬間
發佈日期::2023/7/7、瀏覽次數:81

你還記得第一次喝到茶的瞬間嗎?喝到第一口茶的滋味,是苦澀、燙口,難以理解?

 

數百年前的歐洲人,第一次喝到茶的感覺卻是「不能只有我喝到!」他們開始嗜茶如命,不惜耗費重金進口茶葉,從少數人的愛好推廣到全國上下,甚至要設法自己種出茶來。究竟這些來自東方的深綠色葉片,對歐洲人有什麼樣的魔力?他們在第一次接觸時發生了什麼事,讓茶文化從此入侵歐洲,更成為歐洲各國本土的文化?


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說說歐洲人的茶葉初體驗。

 


初戀茶葉的國度

扣除掉有數千年飲茶歷史的中國,要說哪個國家以喜愛飲茶著名,肯定非英國莫屬。


英國人喜歡茶,到了每日作息都會特別分出喝茶時間的程度。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從最底層的勞工階級到悠閒的上流社會,人人都喝茶。英國人如此愛茶的程度,會讓人不免誤以為他們從有史以來就開始喝茶了。

 

事實不然,英國人固然已經把茶喝成了一種傳統,但綜觀歷史,茶與英國的接觸其實也是 17 世紀以後的事,且茶要從少數貴族的雅興,成為普羅大眾也每天消費的飲品,可要等到 19 世紀之後了。是的,即使是看似理所當然的傳統,也是一點一滴被慢慢創造出來的。那麼,英國人是怎麼愛上茶葉的?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英國與其他歐洲航海強權,在亞洲逐步建立起貿易網路,開始接觸到東方的商品與文化。茶葉,以及將之用沸水沖泡飲用的風俗,傳進了英國、尼德蘭等西方世界。不過,此時的茶葉仍只是一種奇觀,有著跟英國本土飲料──啤酒──截然不同的風味,據說還有東方神秘療傚。除了接觸海外貿易的商人外,有條件跟動機飲茶的人,就是當代站在金字塔尖的頂層專家學者,以及宮廷中有錢有閒、喜好嘗試新事物的人們。

 

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王後,「布拉干薩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Braganza),就是宮廷喝茶風潮的引領者。凱薩琳王後來自葡萄牙,一個同樣在大航海時代中拓展貿易的西方帝國,他們比英國更早接觸茶葉,也更早開始流行喝茶。這位葡萄牙的王室貴女,把喝茶的習慣帶到英國宮廷,讓白金漢宮等宮殿,開始散溢濃濃的紅茶香。

 

凱薩琳王後是位低調的女性,並不特別張揚奢華,而且虔誠地信仰天主教,與新教為主的英國格格不入。但因為凱薩琳的品格崇高,儘管查理二世對王後沒有愛情(甚至還不時搞外遇),卻滿懷敬重,這對夫妻才得以挺過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風暴。兩人的婚姻延續了 24 年,直到查理二世過世為止。因此,她的飲茶習慣才不至於只是英國宮廷中曇花一現的漣漪,而逐漸變成了英國上流社會的風俗。

 



布拉干薩的凱薩琳,其夫查理二世被當時的國民稱為「快樂國王」,一生中狂歡縱樂不斷,也經歷多場政治風暴。(Sourc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 公有領域)

對於宮廷貴族來說,他們喝的不只是茶本身,茶在這個時代不僅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保健傳說,也是西方與東方世界的連結。喝茶,不只是喝一種奇特的飲料,更是在喝一種一般人喝不起的奢侈,以及英國向東方擴展的嚮往。

 

兩個世紀之後,紅茶逐漸成為全英國社會的必備消費品,這多虧了茶葉變得便宜的緣故。不過話說回來,茶的種類百百種,為什麼英國人、甚至是歐洲人都獨獨鍾情於紅茶喜歡紅茶,而不喜歡綠茶呢?除了紅茶特有的風味之外,由於紅茶本身經過發酵,使其得以橫跨從亞洲到歐洲的漫長航程,更不易腐壞。但另一方面,紅茶的流行,居然還跟染色有關?

 

原來,曾為英國冒險前往中國,尋找茶樹樹種的英國植物獵人福鈞(Robert Fortune),在研究紅茶與綠茶差異的時候發現,紅茶跟綠茶其實同樣來自茶樹上長出來的茶葉,但在熟化的製程中造成有所不同,騙得歐洲人團團轉。更糟的是,福鈞更發現中國商人為了讓綠茶賣得更好,竟然把茶葉染上「普魯士藍」加「熟石膏」的染料,變得特別鮮綠,但也格外有毒。相較之下,本來就色澤暗沉的紅茶,比較沒有黑心加工的疑慮。



紅茶也改變了英國人的飲食習慣──那就是你我熟知的「下午茶」時間。下午茶並不只是喝茶,還要配上精緻的英式點心(如著名的司康餅),那才是完整的英式下午茶。據說,發明下午茶的人,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好友兼侍女貝德佛公爵夫人(Anna Maria, Duchess of Bedford)。因為英國人晚餐吃得晚,常常到九點才會用餐,中餐跟晚餐的時間隔太遠,貝德佛公爵夫人就在這段餓得發慌的空檔,想出用茶跟點心減緩飢餓的主意。

 

不過,貝德佛公爵夫人到底是不是下午茶的發明者,其實還多有爭議。總之,確實是自 19 世紀中期開始,下午茶將成為英國上流社會與中產階級的日常。


 

最奇特的俄式飲茶

在歐洲大陸的另一端,俄羅斯與東歐的飲茶文化,發展時間其實不比英國晚。17 世紀起,俄羅斯宮廷透過與中亞蒙古諸汗國的外交交流,開始學會烹煮茶葉。之後,《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讓俄羅斯確立了對西伯利亞的主權,也透過西伯利亞與清國的接壤建立了茶葉貿易路線,讓茶葉從此成為俄羅斯人生活的一環。

 

正因為東歐認識茶的管道,是從中國北方的陸路貿易而來,所以茶在東歐各國中的發音跟英文的「Tea」不同,發音更像是中文的「茶」(如俄文的 чай);而英國、尼德蘭等國是從海洋貿易認識茶葉,聽到的是福建人的發音「tê」,自然就變成了「Tea」。

 



稱呼茶為「cha」(紅點)與「tea」(藍點)的地區。有趣的是,葡萄牙因為從澳門進口茶葉,也是唯一使用「cha」讀音的西歐國家。(Source: Norio NAKAYAMA / CC BY-SA 2.0)

發音不同,俄羅斯人的煮茶方式也與眾不同。他們會使用金屬或陶瓷製的「茶炊」(самовар, samovar),內部烹煮用來泡茶的熱水,在水滾了之後,把一些熱水倒到茶壺裡面,泡出一壺「濃縮茶液」(заварка, zavarka)。


接著,至少等上 15 分鐘後,把濃縮茶液跟熱水等量加入茶杯中(或者按喜好調配茶的濃度),並加入果醬、蜂蜜等甜蜜的物質,這樣就是一杯正統的俄羅斯風情茶飲了。這種泡茶方式跟我們熟知的風味不同,特別濃鬱而甜蜜,富有北國風情。


大革命把茶葉送上斷頭臺

話說回來,無論是海洋還是陸路貿易,歐洲各國在 17 世紀這段時間,應該有很多機會接觸到茶,那為什麼只有英國成為愛喝茶的代表呢?比如法國,為什麼今天我們講到他們,只能想像法國人手持玻璃酒杯、或在咖啡館談天說地的模樣,而不是拿著茶杯,啜飲紅茶?

 

其實,法國也曾經流行過茶,而且時間可能比英國還早!早在 1636 年,法國就接觸到茶葉,並在上流社會引發一股風潮。跟英國人早期喝茶的理由有些相似,當代法國人相信,喝茶對健康有益。在 17 世紀上流社會活躍的賽維涅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曾在信中記述,她見到其他貴族一天喝上 12 杯茶,神奇地治好了一身病痛。而紅衣主教馬薩林也用茶來治療他的痛風。其他人喝得更狂,一天喝上 3、40 杯也不足為奇,而且通通身體健康、滿面紅光。

 

於是,在太陽王路易十四引領的宮廷中,法國貴族們紛紛喝起了茶,這股風氣一直延續到下個世紀,路易十六與瑪麗.安東尼王後仍與上流社會品嘗著茶葉的香氣。如此熱愛茶葉的法國人,為什麼後來突然不愛了,把愛茶人的形象拱手讓給英國?

 

答案很簡單,作為貴族階級才消費得起的茶葉,在 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中,被視為一種罪惡、放蕩的象徵而被排擠了。法國的革命家們不怎麼想把茶推廣給普羅大眾,而是把這項文化給終結了。相隔五十年後,十九世紀中葉的法國再度流行起喝茶──但這一次,他們喝的是英式的茶,所有的器具、烹煮等風俗都是模仿英國。再也沒有屬於法國人的茶文化了,歷史的動盪就是如此殘酷無情,讓人惋惜。


講了這麼多國家的茶文化與歷史,你是否對手邊的茶飲產生了一份珍惜之情?原來,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是經過多年的積累、歷史的擺盪,才逐漸形塑成今天的樣貌。英國人花了兩個世紀,讓茶飲變成舉世知名的全國傳統之一。相對地,法國人的革命火花燒去了一項傳承,日後要重拾,反倒要模仿起其他國家。

 

那麼我們呢?我們會繼續珍惜屬於臺灣的獨特喝茶方式嗎?無論是里長伯家的茶,還是路邊的手搖茶,它們在下個世紀是否還會存在,或者進化?端看我們對這項文化的愛與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