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一路向北:中俄萬里茶路的前世今生
發佈日期::2022/6/20、瀏覽次數:271

5月31日,端午前夕,資江水氾起渾浪,我們拜訪了安化江南鎮五福宮碼頭。整個碼頭只有一個修補台階的匠人,浪打過來,他不避反迎。就像百年前碼頭邊的先輩一樣,迎頭趕浪。


百年前的五福宮碼頭,一頭是比肩接踵的茶市,一頭是船連船浪打浪的碼頭。安化黑茶從這裡一路向北,順資江而下,經洞庭入長江到漢口,再繼續北上,一路輾轉到恰克圖。它的終點是聖彼得堡。


這條綿延萬里的中俄茶道,開啟絲綢之路後橫跨亞歐的又一次商業傳奇。安化,衝出群山包圍圈,在這條通往異域的茶路上開始長達兩個多世紀的世界之旅。


撰文/記者伍婷婷王硯實習生楊駿騰王琳茜


起點安化茶路較武夷山縮減1000多里


五福宮碼頭連通的除了泱泱資水,還有安化莽莽大山。在未踏上萬里茶道征程前,安化黑茶的命脈在谿河網布的山水之間浮沉。


通道自古就有。宋代“開梅山”,安化置縣,廣西到京城(河南開封)的驛道改道,途經安化,走的就是現在留存遺蹟的鷂子尖古道。從廣西出發,經今邵陽過新化圳上(新化屬邵州)到安化洞市、江南(安化屬潭州)到常德(鼎州)再到京城(河南開封)。這條驛道比途經長沙要近632裡,是廣西到京城最便捷通道,一直沿用到清代。那時,安化還可以通過鷂子尖古道過新化蘇谿關,取道辰谿到四川酉陽入川。


雖然當時茶葉已經成為戰略物資,邊疆地區飲茶成風,但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貿易受政府嚴格控製。直到北宋澶淵之盟的訂立,茶葉才開始進貢遼國,至元代,隨蒙古人大舉西遷,茶繼續滲入中亞及東歐各地。在安化,茶雖比縣早,但在宋代,並未出圈。明萬曆年間,朝廷頒布《安化黑茶章程》,定安化黑茶為官茶,遠銷西北,茶馬互市。這時,中國西南邊陲漢藏之間的茶馬貿易空前火爆,安化黑茶或許趕上了這次機會,被商隊帶著,從四川、雲南經西藏,一直到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最終抵達西亞、西非各地。但此時,離它頻繁出現在亞歐大陸還有很長的距離。


真正改變局面的是兩個“條約”: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這份條約打開了雙方邊境的貿易互市格局,使得當時的俄商可以通過蒙古深入張家口、北京進行商貿採購;另一個是1727年簽訂的《中俄恰克圖界約》,使恰克圖的中方一側(現屬蒙古國),建成了大商貿城,帶來了恰克圖邊貿200多年的繁榮。當時茶葉為恰克圖最大的買賣,佔到對俄商品輸出的94%。早已壟斷了中國西部地區商貿的山西晉商紛紛開辦分號,最繁榮時多達120家。一條由晉商主導,貫通中俄的萬里茶道徐徐展開。


晉商頻繁出入南中國的中心產茶區,開闢出一條以長江、漢江水系和水路聯運的運茶線路。最初,他們從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的下梅村出發,沿途穿行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越過蒙古草原,經庫倫(今烏蘭巴託)到達位於中俄邊境(今俄蒙邊境)的恰克圖。之後,俄方商隊橫跨西伯利亞針葉林荒原,翻越烏拉爾山脈,經莫斯科抵達終點聖彼得堡。這條茶路從福建下梅村算起,前一段水路加後段陸路,中蒙境內全程約9500裡,被人們稱作“萬里茶道”。若再將俄國境內茶道一併計算,全長18000里以上。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武夷山地區淪為戰區,茶路中斷。但俄國市場對磚茶需求未減,晉商將茶源地轉移到兩湖,選擇安化作為茶路起點。也有學者認為安化作為茶路起點的時間更早。


歷史上,安化茶葉運往西北、中亞路線曾有四條,主要以北上漢江,到距離襄陽北80公里的老河口,轉行漢江支流丹江,在陝南丹鳳縣龍駒寨上岸,用騾馬運往安康,一直西行到距離西安以北200多公里的涇陽壓磚,再從涇陽啟程往蘭州運往西北數省,這條線路一直繼續到1938年。清同治年間“萬里茶道”的起點又轉為湖北蒲圻(今赤壁)的羊樓洞。


晉商在兩湖地區投資茶葉種植、加工,運茶路程較武夷山減少了1000多里。而且茶葉種植、加工、運輸、儲存所需工具、包裝材料等都可就地取材,在當地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晉商在江南做出“天尖”“貢尖”“千兩茶”


在江南鎮行走,晉商的留痕太多,碼頭、茶莊、吊腳樓……很容易讓人回想過去。


我們在江南鎮政府工作人員指引下,找到光明路上德和茶行舊址。它的石庫門被荒草掩蓋半截,瓦背上長出構樹、苧麻。早幾年,這裡還有人租用製作包茶用的篾製品。如今,部分房屋傾塌,被列入危房,還上了門鎖。只能隔著圍牆探見它曾有4個天井的榮光。隨行的工作人員向長安告訴我,辨認茶行大小可以看天井,一般大茶行有4個天井,呈“田”字結構,小一點的茶行有3個天井,呈“品”字形,再小一點的茶行2個天井,呈“日”字,最小的是1個天井,是“井”字結構。“德和茶行是有4個天井的大茶行,它有13家名號,還有自己的專用茶碼頭。”他指向德和茶行舊址延伸的河邊,碼頭荒草叢生,只露出幾級青石板。


這是清乾隆末年江南坪本幫茶商王德和建的茶行,曾是晉陝茶商大德誠、裕興福、魁泰等茶號落腳之處。王德和將家族所有茶行定名為“德和某號”,寓意“謀必忠直德為先,輕財尚義和為貴”,並以此作為子孫後代做茶的茶規。正因為這種精神傳承,晉商(曲沃、祁縣)才得以與德和茶莊的茶人一起創製出優秀的天尖、貢尖茶,這款茶在清道光年間被納為貢茶。


旁邊是更早建成的良佐茶棧(宏毅茶莊)舊址。相比德和茶莊的荒涼,這裡有人氣得多。良佐茶棧保存相對完好,石庫門額上“良佐茶棧”依稀可見,它只有兩個天井,從遠處看,呈“日”字結構。走進古茶棧才發現,天井已是一片茂盛的菜園,只有天井盡頭住人的地方掛著“茶香百年”的牌匾。原來的茶行,進門第一個四合院大約是主人住宿、洽談、評茶、收購、結算的地方,還能窺見昔日模樣。良佐茶棧也曾是西幫商人在安化的合作夥伴。每年為了迎西客,它都遵循“年前接客”、“春前定行”、“共商進山”、“清明掛牌”、“穀雨開秤”的程序。良佐茶棧的歷史遠去,如今,第八代傳人王軍安在舊址上恢復宏毅茶棧名號,經營安化黑茶生意。


成為萬里茶道起點後,安化迎來高光時刻。晉商紛紛湧進安化辦茶廠、開分號,茶行、茶號最盛時達300餘家。資江沿岸的小淹、邊江、江南坪、唐家觀、黃沙坪、酉州、喬口、東坪等成為繁華的茶貿中心。那時,作為安化黑茶主產區與貿易重鎮的江南坪,14個碼頭沿資江一溜排開,光搬運工都有500多人。晉商大德誠(三和茶號)清嘉慶末年來安化辦茶,從江南坪邊江碼頭上岸。當時,《祁縣茶商大德誠文獻》抄本里詳細記載了這段水陸路程:從祁縣至澤州(今山西晉城),共行7日,陸路計580裡;從澤州行至賒旗鎮(今河南社旗)共行11日,陸路計775裡;從賒旗鎮走水路到樊(今湖北襄樊)計水路345裡;再從樊至漢口,水路計1215裡;從漢口至益陽,計水路840裡;從益陽至邊江(安化江南鎮)計水路255裡;或不走漢口而由樊至常德,由常德再至益陽,計水路340裡,再由益陽至邊江抵安化境。以上陸路行程總計1355裡,水路近三千里。如此跋涉,可見當時江南坪的茶有多好。“三和茶號”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還與江南坪邊江生記茶行劉姓茶人聯合創製出“千兩茶”。


“以前江邊很多吊腳樓,也能證明江南坪的繁華。”喜歡挖掘歷史的江南鎮人王躍雲嘆氣,只可惜吊腳樓在1986年的大火中燒毀了。現在,只有去五福宮碼頭旁的小街上還能找到一兩座。


茶貿頻繁的黃沙坪,晉商聯姻往事


去黃沙坪時,緋紅的殘陽倒映在資江水面,和一排仿古建築的倒影交錯,好看極了。站在“萬里茶道起點”大石頭旁的老人嘆道:“明天只怕會下雨嘞。”看雲識天氣,在百年前的黃沙坪,是每個即將運茶葉出航的商人的日常。而今,成了歲月靜好的風景。


和安化資江沿岸其他古茶鎮不同,這個曾經繁華的古茶市已經復新,少了歷史的滄桑感。在新的黃沙坪古茶市旁,建起了中國黑茶博物館。隔壁就是清嘉慶年間建的裕通永茶行。茶行正面臨街,有修繕過的痕跡。但它整體保存完好,兩座四合院對稱佈局,在天井上空形成“日”字。院內按功能分為收購房、粗加工坊、揀茶房、材料倉庫等,當年茶行繁盛的痕跡依稀可尋。這座茶行是清代晉商、陝商等外地茶商來安化辦茶的重要據點。


明清時期,黃沙坪成為繁華的茶葉商貿中心,和江南坪、唐家觀呈三足鼎立之勢。最先來安化收購黑茶的晉商先在對面的喬口設莊,後將重心轉向黃沙坪。此後陝、甘等地茶商相繼前來辦茶,鴉片戰爭後,鄂、贛、閩、粵茶商及省內商販也蜂擁而至。黃沙坪古茶市不僅經營黑茶,還增開“紅莊”,經營紅茶。最興盛時,黃沙坪資江邊有13個碼頭,其中9個茶碼頭。經黃沙坪集散的10多萬箱紅茶、2萬多包引茶、3萬多支千兩茶,絕大多數是從這9個碼頭下河,通過資江這條黃金水道,進洞庭、入長江,分運到漢口和晉陽。鎮上還有一家船行,專門從事搬運的工人成立腳幫,幫眾多達120餘人,很多人常年靠此營生。那時黃沙坪常住人口多達四五萬人,一度有“小南京”之稱。清光緒年間,陝西知縣劉翊忠見此情形,特題《黃沙坪感茶事》:“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至民國,安化前後出現417家茶行,黃沙坪、喬口就有69家,其中晉陝商號有18家。


商貿如此頻繁,也摻雜聯姻之事。2020年9月,“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里茶道”採訪團來到安化,當時66歲的張富元說他一直在找父親。他是“聚興順”茶行掌櫃的後人。當年山西郝姓茶商在安化開“聚興順”分號,其父任掌櫃,專做安化黑茶生意。但他還不到半歲,父親便返回山西,他只有通過兩份僅存的書信和一個寫著“聚興順記”的布製茶包袋表達思念。


山西太原縣東蒲村人張紫宸,1893年來到安化辦茶,任玉通永茶行經理。他在安化生活了53年,直到1946年才離開。當時與黃沙坪女子蔣仙桃生有一子,名張文煥。張紫宸離開安化後音訊全無,據其孫張晉湘介紹,他曾聽父親說過,爺爺在太原老家還有個兒子。張紫宸來安化辦茶還帶了伙計,他離開後,茶莊交給伙計經營,後來蔣仙桃跟這名伙計結了婚。


張晉湘的父親張文煥並未子承父業,而是在安化鑄鍋廠工作。反而張晉湘一直經商,生意做到泰國。這麼多年過去,張晉湘和父親找過爺爺無數次,始終沒有回音。為了延續這份親情,他在2016年註冊了“玉通永”品牌,開了自己的茶行。


水路是茶葉外運的主要通道,但為了收購、運輸茶葉方便,晉商還為安化茶馬專道出資出力。在安化鷂子尖古道永錫橋頭,40多塊古碑中,其中一塊記錄清代44家老茶莊捐款修橋,晉商是這次捐贈的主導者,天順長、源遠長、寶聚公、裕慶成等晉商茶號赫然在列。


萬里茶道的繁忙還帶動沿途百業興旺,一些偏遠山村由此人煙稠密,貿易發達,比如安化洞市。1裡多長的青石板鋪就的洞市老街上,聚集80多個姓氏,開設100多個鋪面,茶莊、醫藥、豆腐、南北貨、手工抄紙等應有盡有。那時興起的幫會也多得驚人,有數十個,比如,路會和橋會,專管道路修繕,徵募款項;還有燈會、關公會……洞市是古道上的中轉商埠,馬幫、排幫和腳幫人數眾多,馬幫以馬運載茶葉至安化江南坪,排幫在麻谿河以竹筏送貨物至安化邊江,腳幫則靠力氣吃飯。如今,洞市老街稍顯沉寂,但醫藥、油豆腐、抄紙等行業還在持續。


隨著水路通商口岸的開放,中蒙間最大的茶葉貿易商號大盛魁黯然關張,萬里茶道徹底衰落。在安化,這條茶路還在山水之間,見證著黑茶的又一次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