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解碼中國茶文化(1)
發佈日期::2022/5/25、瀏覽次數:276

導語:

茶,它本是一片綠葉,當與人類邂逅之後,走過漫長的旅途,最終上升為一種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小小的一片嫩葉歷經風雨被採下來,經過十幾道複雜的工序和手藝焙製成清香四溢的座上佳品,而且可以調製出千變萬化的茗茶,如白茶、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

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不僅因為這裡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樹,從神農嘗百草至今,已走過了近五千年,有著悠久的歷史,更因為這裡的人們將茶視為一種溝通天地的生命,每種茶背後都流傳著鮮為人知的故事,籠罩著一層神秘而誘人的面紗。

一片茶葉,一個泥壺,一個陶杯,一杯清水,再加上我們的一份心情,於是就成了茶。這茶,讓我們日省吾身,讓我們淡泊名利,讓我們返璞歸真,讓我們延年益壽……在這杯濃濃淡淡的茶湯裡,隨著茶香縈繞著我們,一起品味人生。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茶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物品了。人們日常休閒、待客宴請等都會有一些品茶的內容,不僅僅如此,長期以來,飲茶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每當端起一杯茶慢慢品嚐的時候,不禁想起一個古老的問題:國人的飲茶習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古人如何發現了大自然中的茶樹呢?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傳說

茶最早據說是由我們華夏民族中的祖先炎帝神農氏所發現的。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遠古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裡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嚐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發現這種物質在肚子裡從上到下,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裡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還有這麼一個故事,說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神農嘗百草

當然,中國人對於茶的起源,民間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雖然這些故事尚存疑惑,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茶在我國至少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這是毋庸質疑的。

但是此時的茶還不算是一種飲品,它更多的是運用在醫學方面。三國時期的著名醫生華佗、漢代的張仲景、南梁醫學家陶弘景以及藥王孫思邈在他們的醫學著作之中都詳細地記載了茶的功傚。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魏晉宋代,茶文化開始萌芽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候冒出了一股特殊的人群:“名士”,所謂的“名士風流”這個詞也是那時候冒出來的,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品茶談天說地,特別是玄學。

起初是以喝酒為主,但是酒這東西喝多了犯迷糊,而且傷身體,因此他們用另一種東西來取而代之,那就是“茶”,由此他們開始以茶代酒聚在一起繼續高談闊論。

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助推了茶文化的興起。但此時的茶還是門閥和豪門貴族的飲用品,還沒有普及到平民百姓之間。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轉眼就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盛唐時期,此時茶文化已經不再是貴族的飲料了,茶文化從王公貴族已經開始普及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以及普通的平民百姓,茶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進入了尋常百姓的家中。

不得不提的是,就是在大唐時期,出現了一個在茶道造詣上知之甚深的茶道宗師,他就是被後人稱之為“茶聖”的陸羽,他在《茶經》一書之中詳細的描述了茶葉的歷史、源流、出處以及飲茶技藝等等,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可以說陸羽堪稱是推廣茶文化的第一人。

陸羽陸羽品茗圖

因為《茶經》的出現,後來的茶文化發展到了另一個高峰。那就是在唐代那些大詩人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聯繫起來,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便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而走入文化圈。

宋代茶文化最為鼎盛

到了宋朝時期,得益於《茶經》的出現,此時人們將茶藝文化開始發展出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不再像之前那樣喫茶了,而是正式開始品嚐茶的那股清香味了。

宋代茶文化最為鼎盛

宋代茶產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一位嗜茶之士,他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製,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人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茶道是飲茶的最高境界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最高境界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告訴我們,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

明清時期流行泡茶方式

到了明朝時期,開始流行用茶葉泡茶。因為以前喝茶都是將茶葉磨成粉末即是茶粉,再將這個茶粉製作成茶餅。但是由於工序複雜,而且製作成本較高,所以喝茶的開銷也是不菲的。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疾苦,他感覺這樣子的喝茶方法實在是太奢侈了,崇尚節儉的他下令不許再以這種方式喝茶,而是直接以茶葉沖泡的方法品味茶的這股清香。

以茶葉沖泡喝茶的方式簡單易行,比較大眾化,老百姓普遍消費得起,所以一直流傳至今。遺憾的是,中國古代的許多茶藝文化沒能很好地流傳下來。

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明代以後流行泡茶,進入尋常百姓家

新時代茶文化繼往開來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982年,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

現代茶文化節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也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和“茶文化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