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如果用4個字,來概括中國人的喝茶演變史……
發佈日期::2021/6/3、瀏覽次數:251

中國是飲茶最早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千姿百態的茶類產生、發展和演變。同時,喝茶的方式也經歷了從生吃鮮葉、生煮羹飲到逐漸形成各具風格的飲茶文化。

“吃”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

生煮,類似於現代的煮菜湯。

例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然有吃“涼拌茶”的習俗,茶鮮葉揉碎後放在碗裡,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

關於茶作羹飲,《晉書》中有記載:“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煮”

到了唐代,特別是中唐以後,煮茶法成為最普遍的飲茶方式。

煮茶前,先將餅茶進行炙烤,再碾細成末,並過篩,使其呈“細米狀”。煮茶時,可用風爐和釜。

當燒水至有“魚目”氣泡,“微有聲”時,即“一沸”時,加入適量的鹽進行調味,同時去除浮在表面、狀似“黑雲母”的水膜;

待到燒水至邊緣氣泡“如湧泉連珠”,即“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夾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當煮茶到釜中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

最後按照“煮茶一升,酌分五碗”的要求分茶,並“乘熱連飲之。”

可以看出,在那個時代,煮茶法的關鍵就在於“煮”這個步驟。

“點”

點茶法,是宋代比較普遍的飲茶方式。

點茶的具體步驟是:將茶餅打碎磨成很細的粉末,放在較大的茶碗中,衝入沸水,邊加水邊攪拌,使茶湯泛起泡沫,直到很多泡沫浮在茶湯表面即成。

點茶一般不加調料,製成後分別盛放在飲茶杯碗中飲用。

這種點茶法的技巧,在宋代還曾經形成一種比賽技藝,稱之為“鬥茶”。所謂鬥茶,就是看誰的茶泡得好。判定鬥茶勝負的標準,往往是看誰泡的茶湯表面泡沫多、泡沫持久,多而持久者為勝,反之為負。

“泡”

撮泡法,是從明代開始,直到清代盛行的一種飲茶方式。

明代開始,團餅茶逐漸被淘汰,散茶開始被大量生產。明代散茶的飲用方式與唐宋時團餅茶的飲用方式大不一樣。

散茶飲用前不需要磨碎,採用整葉沖泡。通常是抓一撮茶葉,放入茶壺或茶碗中,加入適量的沸水沖泡後,只飲茶湯,不喫茶葉。這種沖泡方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其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中,也形成了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如藏族的酥油茶、土家族的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回族的八寶茶、蒙古族的奶茶、潮州的工夫茶等等,有幾十種之多。

在這同時,各民族也逐漸形成了各自獨有的泡茶藝術。

為了適應現代生活快節奏的要求,人們開始將各種茶葉製作成方便衛生的罐裝茶飲料。人們打開蓋子就能飲用,所謂“即飲法”,也成為了新時代的喝茶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