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下關沱茶:砣坨馱沱之變
發佈日期::2016/1/11、瀏覽次數:899

  砣坨馱沱,面對這幾個音同形近的漢字,不必迷惘慌張,讓我們平心定氣地“倒敘”,干脆就從最後一個“沱”字說起。

  沱字被人們熟知的意思,主要有兩層:1、沱江。長江的支流,發源於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流經四川省和重慶市;2、可以停船的水灣,多用於地名,如朱家沱、石盤沱等。


  想當然就可以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這些和“沱”可以聯系起來的地方,恐怕都算得上不同級別程度的“發達地區”,文化、物資、消息集散中心,屬於賣得出喝得起上好的茶葉的地方。

  至於到底“砣茶”、“坨茶”、“馱茶’’,還是“沱茶”,先不忙著直入堂奧,請喝上口“沱茶”,繼續“漢語言”課程。

  再說“馱”。作為名詞,馱字的意思是:馱著貨物的牲口或牲口所負載的貨物。名詞動用,形聲、從馬、大聲、本作“佗”,負荷、負重的意思。從這個詞匯,大可以讓人聯想到駱駝、騾、驢、馬;聯想到包裹捆紮支撐起來的各種貨物;再聯想到大漠孤煙的“絲綢之路”、山路崎嶇的“古鹽道’’、陰鬱煙瘴寒熱交接的“茶馬古道”。其實,其間隱忍頑強負重的,還有無數無名“背夫”或者“挑夫”,本作“佗”嘛。

  發散延伸一下,2009年初冬,我到青海湟中一帶農牧區旅行,每每和當地人說起云南普洱茶,各種人等眾口一詞,都說那不就是“窩窩茶”嘛,聽過見過但很少喝過。我取出一坨沱茶展示,眾人無不大呼“就是這”。看來普洱茶在當地,早年多以沱茶形製出現;命名法則,走的是直呼外形的套路。


  接下來的“坨”,就要單純許多。作為名詞,坨字表示堆和團,指形狀大小不一的堅實的團塊。此字在云南口語中,屬於使用頻率極高的量詞,凡是團、塊狀以及部分條狀物體,都叫做坨。另外,古代鹽商,因為鹽巴成塊成坨,也被稱為“坨商”。

  最後一個“砣’’字,也不復雜。“砣’’字名詞指向秤錘、秤砣、碾輪石等物件,動詞表示“用砣子打磨玉器”以外,量詞用來計量“成團或成塊狀物體的單位”,比如口語常用的“幾砣石頭’’之類。武斷一些,把“砣”和“坨’’清理一下碎片,合併為同類項,於情於理,恐怕都還說得過去。


  終於到了自由討論時間。砣坨馱沱,溫習完這幾個溫熱的漢字,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以下不同或者相似的觀點,見仁見智不必茍同,盡量從中汲取營養,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比較流行的民間說法中,“沱茶銷往四川(含現在的重慶)”,併且“用沱江水泡大理的茶”,因此叫做沱茶。


  蔣星煜(戲曲史家)《說“沱”茶》:抗戰八年,我在重慶生活了六年。所喝的茶,基本上是當地生產的沱茶。重慶的地名很有特色,在山區開發出一塊平陽之地稱為壩,大公報所在李子壩,就很出名。在江邊形成的市鎮稱沱,唐家沱、牛角沱兩處,布滿許多機關、工廠。這些地名天天都上報紙。我品嘗沱茶的時候,深信沱茶是重慶這一帶水土培育出來的而不疑。到了抗戰勝利,回到江南,才品嘗到云南的下關沱茶。應該說重慶和云南的沱茶各有千秋。


  1947年,陳邦賢(醫史學家)在《自勉齋隨筆》一書中這梓記述:在四川一帶,茶風很盛,有沱茶,有香片,有菊花,以吃沱茶的最多。沱茶要以下關沱茶為上品。茶味頗濃,顏色呈金黃色,併且耐泡。

  川渝一帶的盛飲下關沱茶


  李其康(下關茶廠退休員工,攝影師。)《漫話下關沱茶》一文,這樣記述“砣”“沱”演變:1902年,下關的一些茶商在一種被稱為“姑娘團茶”的基礎上經過改進,創製成外圓內凹呈碗臼形的“砣茶”(云南人習慣將圓形的塊狀物稱為砣),不僅解決了茶葉在運輸途中容易受損的問題,而且經過特殊工藝加工,使沱茶具有一種特殊的口感和內質。沱茶經崑明、昭通銷往四川、瀘州、宜賓、重慶等地。因宜賓地處沱江、長江匯合處,茶商為了推銷這種茶,大肆宣傳“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從而下關砣茶也就逐漸被稱之為“沱茶”。


  張錫祿(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民族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茶馬古道上的百年經典——下關沱茶》一文如此道來:我家是大理喜洲白族人,民國初年來到下關開茶廠。茶廠設在仁(人)民街下段,廠名“元春茂”,以生產沱茶為主。沱茶白族人稱為“tuozao”,“tuo”,意為用模具拓出來的東西。“zao”為茶葉。“tuozao”,就是用模具壓出來的茶,有別於散茶。白族語“tuo”字不好寫,就用漢字記錄為“砣”,又考慮到,茶葉要用水來沖泡,固雅化為“沱”字。一句話,沱茶二字是漢字記錄的白族語,用模具壓出的緊壓茶的意思。


  李宏國(供職大理自治州農業局)在《大理是沱茶的原產地》一文中,這樣敘述沱茶名稱的來由:其一,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有言:田罷,子虛過姹,烏有先生。姹即沱字(見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為何但是將茶稱為姹?推論與《詩經·鄭風》的“有女如姹”有關。當時姹是將茶青揉成一坨一坨的圓茶而得名。也許是因茶與水有分不開的關系,因而將姹去女從水,寫成沱字吧!其二,沱茶由“團茶”演變而來,“沱”與“團”諧音,且都是圓形,故名。其三,沱茶由明代“普洱團茶”和清代的“女兒茶”演變而來,至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


  小結一下:以上記述,眾說紛紜。有的地方,個人主觀色彩過重。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沱茶百年,前半部分不幸恰在亂世,“匆忙不及仔細”的事情,實在太多,何況茶葉,何況沱茶。至於我個人,傾向於“坨”、“砣”去“土旁”“石旁”,從“三點水”的說法。下關一帶所產的沱茶,向來很少自用,幾乎全部外銷,變坨”、“砣”為“沱”,從而向心於文化、物資、消息集散中心、發達地區的“沱”,由“寫實”進化為“寫意”,商業頭腦的運用,恐怕更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