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再論普洱名山——布朗
發佈日期::2015/12/30、瀏覽次數:873
  布朗山的茶,是做普洱、喝普洱的人不得不面臨的主流茶,正如屠龍刀與倚天劍、南拳與北腿之分。
  布朗系與易武系,就是這樣的代表例子,因為有了易武系的陰柔似水,就必然會有布朗系的剛猛霸氣,大自然就是這么的和諧。布朗山布朗系的幾個茶總有讓人一品留心底的本事:班章,名聞天下;曼娥,苦絕人寰;章家三隊,臺地茶最佳。連帶附近的賀開、勐宋、那卡等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無數好茶,叫人眼饞。
  布朗山鄉是我國惟一布朗族民族鄉,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區之一,全鄉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勐海縣最為地廣人稀的一個邊境民族鄉,全鄉有53個村寨,總人口1.6萬人,其中布朗族1.1萬人,其余為哈尼族、拉祜族和漢族,因為面積較廣,所以茶的特點也會有所不同。布朗山能產多少茶?估計全年在1500-2000噸,布朗山生茶總的特點,香氣比較充實,茶汁滑度高,湯色明亮,缺點是苦底重,有的化的較慢,有澀味留存,但這些可以通過泡茶手法,如投茶量,泡茶器皿選擇,出湯時間等來控製。陳化後的布朗茶保留了茶湯濃厚的特點,香氣有所損失,澀味較輕。對比新舊布朗山茶,可能很多新人較愛新茶,但老茶客卻忽略香氣,只愛布朗茶的濃釅。
  據專家考證,布朗山民是古代百濮民族的後裔,具體地說,包括今天的布朗、佤、德昂等民族。在歷史上,百濮民族曾經南遷,在中南半島建立了以吳哥窟為代表的曠世文明。與這些遠出國門的祖先相反,留在國內的布朗、德昂等族,直至民國時期仍身處密林,在這方圓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終不曾離開云南一步,遠離外部世界的召喚。因此可以說,布朗山中的居民是云南原生的土著民族,是真正的云南人之根。
  也許正是由於這千年來的閉塞和隱居,布朗山民們才能與大自然息息相通。在這里,他們食百草、嘗百味,將無數大自然的饋贈收入自己的杯盞之中,滿山的奇珍化成強健體魄的營養,其中茶葉便是被布朗山民最早馴化、種植和享用的。
  在德昂族的傳世古歌《達古達愣格萊標》中,人們唱道:“天地混沌未開,大地一片荒漠。天上有一棵茶樹,願意到地上生長。大風吹下一百零二片茶葉,一百零二片茶在大風中變化,單數葉變成五十一個精悍小伙,雙數化為二十五對半美麗姑娘……”同樣的傳說,也出現在布朗人的神話中:布朗人世代相傳,自己民族的始祖名叫叭巖冷,叭巖冷在臨終前對子孫們留下遺言:“我留年馬給你們,怕它們遇到災難就死掉;我留金銀財寶給你們,怕它們不夠你們用;我留茶葉給你們,子子孫孫用不盡”。於是,叭巖冷在眾山之上撒播茶種,茶種紛紛入土生根發芽,茂盛繁衍,這才給後世留下了不竭的財富。
  德昂族之歌和布朗族神話,都把茶祖先連在一起,足以說明他們種茶飲茶的歷史無比久遠,國內一些學者曾考證布朗山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人類消耗的第一片茶葉,就是當地居民的祖先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