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鬥茶的由來及發展
|
發佈日期::2014/3/5、瀏覽次數:2915 |
鬥茶的由來及發展 鬥茶”又稱“茗戰”,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最早起源於民間(宋人劉鬆年的、茗園賭市圖便是描寫市井鬥茶的情形),據考創造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但也有說是出自於惠州傳統民間風俗之一,逐漸傳播到文人雅士的書齋、亭園,甚至傳播到皇宮(宋徽宗趙惜就親自參與群臣的鬥茶活動,而且還一定要比個高低。)。是以競賽的形式品評茶質優劣的一種風俗。鬥茶具有技巧性強、趣味性濃的特點,而且對於用料、器具及烹試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以茶麵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來衡量鬥茶的效果。要想鬥茶奪魁,關鍵在於操作:一是“點”,即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二是“擊拂”,即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 “鬥茶”是在品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品茶”也稱“品茗”,由主人邀請三五知己,將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樣大小的茶盅內,像飲酒那樣細細品嘗。“鬥茶”則與此不同。“鬥”,按地方話有“爭鬥”的意,是在爭鬥中逞強獲勝之意,故也叫“鬥茗”或“茗戰”。它既是古時有錢有閑文化的一種“雅玩”,也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人們比較新茶品質的優劣,算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當然,在平時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也可以常常邀上幾個人帶上自己的茶葉說茶論道。此活動不拘場所,雅室庭院、臨江岸邊、飯店茶館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也可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經常“三鬥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具有強烈的賽事色彩。參加鬥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鬥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為眾多茶農、茶人所關注。鬥茶時,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捨。如在茶店鬥,則附近店鋪的老闆、夥計或街坊鄰居、過往行人都會爭先恐後去湊熱鬧,特別是當時在場欲購茶的顧客,更是一睹為快。 宋代“鬥茶”其法如下:即把一種半發酵的白茶蒸壓成餅的茶膏碾細放在茶盞裡,以湯注之,並用力攪動調膏,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茶水表面就如“疏星皎月”,燦然泛出鮮白色。其茶具主要為盞,調膏之前,還須“溫盞”,再注入沸水。蔡襄《茶錄》:“盞氣熱,冷則茶不浮。”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衡量“鬥茶”的勝負,一是湯色,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即茶水的顏色。“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蔡襄《茶錄》)。第二是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面,湯花泛起後,一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依據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決定湯花的優劣有兩項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兩者的標準是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