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普洱茶的古樹、台地、喬木、灌木大揭秘
發佈日期::2023/10/12、瀏覽次數:238

普洱茶的古樹、台地、喬木、灌木大揭秘


  台地茶是指建國後發展起來的密植性茶園的茶,其基本特點是"集中、連片、高產",採取的是"噴藥施肥、中耕修剪"。特點是方便管理,採摘和加工。

  古樹茶指的是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園的茶。樹茶病蟲害少,不用藥防治,也不進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樹茶。

  古樹茶與台地茶的區別

  外形:古樹茶的葉子相對台地茶壯碩,葉面革質感明顯,葉脈清晰,葉邊齒狀無規律狀,葉背毛少;台地茶因為是栽培的,葉身比較單薄,葉子裙邊起波浪,葉邊齒狀呈規律性,葉背多毛。

  香氣:古樹茶香氣深沉而厚重,停留時間長,台地茶香氣則飄揚而短暫。

  口感:古樹茶會帶來感覺豐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來自高山闊野般的氣息,茶湯的細密度和醇厚度較高、滲透力順暢;而台地茶讓人感覺口感單薄且有時味會雜些,茶湯的滲透難以讓舌根感到舒暢,有的雖入口時感到霸氣,苦澀味比古茶也重。

  葉底:古樹茶沖泡後葉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彈性、柔韌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質感薄小且脆硬。

  韻味:古樹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澀味所化出的甘性讓口腔生津,韻味久留於口腔、喉頭,陳茶的能量釋放得慢些,茶氣的表現也慢慢體現出來,讓人體感覺舒服的指數高。而台地茶的後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暫,生津不明顯,韻味短暫,陳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對較少且釋放得快,人體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古樹茶有兩種

  一種是人工馴化栽培的古樹,例如南糯山800年古茶樹,是伴隨著半坡老寨人民在此地定居,生活的歷史;這類茶樹雖然長在原始森林中,但是因為經過人工栽培馴化和優選,茶的味道較其他野生茶更加適合飲用。

  另一種是野生的古茶樹,例如哀牢山的茶樹王,有的野生茶樹茶味不一定會有人工馴化過的古茶樹味道好,野生的古茶樹,科研價值遠遠大於台地茶。

  放養茶,指的是建國後拓展的台地茶園,因為茶葉價格或者居民搬遷等原因,幾十年沒有人去管理和採摘,茶樹自身相對經常採摘的要強壯,根係也更發達。其茶葉的茶質濃重,茶氣十足。

  雲南野生茶樹中也有植株為灌木型的,如翠華茶、古林菁小叢茶、昭通苔茶、茶(種)等;而一般雲南茶園所種植的改良茶種基本上是植株為喬木型的茶樹,如云抗10、14、43號、雲梅、雲瑰、矮豐等等多不勝數,相反灌木型植株的台地茶只有從台灣引種的台園12號等極少量品種。

  按茶樹高矮劃分喬木和灌木的方法是非常錯誤的,並非植株較矮的茶樹就是灌木。

  野生型茶樹主要分佈於德宏州,保山南部的永德、龍陵地區,臨滄勐庫地區,思茅北部的景東地區和勐海南部的勐宋。這些野生茶樹呈喬木形態,樹姿高挺直立,高度可達數米至數十米間,各個種系間外型、氣味差別巨大。

  過渡型大茶樹指的是茶樹從野生型演化到栽培型的過程中,有些茶樹的生態特徵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稱為過渡型。這類茶樹芽葉的所含的化學成分、細胞組織結構及形態與栽培型茶樹接近,但是花柱、花粉、果皮等生殖器官結構卻與野生型茶樹近似,是介於野生型茶樹和栽培型茶樹之間的中間型態。雲南的野生型、過渡型茶樹是見證植物進化歷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

  栽培型大茶樹是經過人類野生採集、出不馴化,人工栽培、野放生長的茶樹。因其進化後可以安全飲用且口感好,又被稱為"家茶"。今日的栽培型大樹茶林,是早年雲南少數民族先祖們播撒茶籽長成的,當前市場上各種野生茶品的原料都來自於這類茶樹。著名的栽培型大茶樹有景洪攸樂大茶樹、勐臘易武大茶樹、臨滄邦東大茶樹、雙江勐庫大茶樹等。

  栽培型大茶樹多分佈於海拔1000米至2000米間現有或曾有人類聚居過的​​山區。樹姿喬木型或小喬木型,樹高多在1.5米以上。變異種多,葉張寬大肥厚,芽頭長度多在3至5厘米,成葉可長達15厘米以上,嫩葉嫩枝多毫,枝梗葉脈粗壯而柔軟。由於各個茶山水土、氣候、品種的差異,栽培型大茶樹有豐富的口感變化。多數大樹茶茶質厚重,湯水甜滑,香氣深沉飽滿,回甘細膩綿長,刺激性低而苦澀較弱,茶韻遍布滿口而喉韻舒暢,是優異的滇青茶原料。

  原體種台地茶

  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很多新近開闢的茶園是用採集來的茶樹種子種植而成。這種茶園可稱為原體種台地茶。

  粗略看去,原始種台地茶同良種台地茶十分相似,都是依山修建的台地茶園,密集型種植,矮化修建管理。但仔細分辨,兩者有很大不同。由於是採集自然雜交的茶籽繁育,原始種台地茶樹有主幹、主根,樹姿為張開的小喬木形態,各個植株間葉型、顏色有很大差異,外形上如同縮小了的栽培型大茶樹,枝葉較粗壯,葉質較肥厚。雖然生長在相同地區和自然環境下的原始種茶園,茶葉口感上都帶有類似的"山頭氣",但由於基因的差異,每株茶樹的味道都不盡相同。

  原體種台地茶大都粗耕野放、較少有人工施肥、打藥管理。其味道兼具大樹茶與良種茶特點:香氣主要表現在口腔中、後部,比良種茶細膩但不如大樹茶深沉;茶質在舌面中段較厚重,比良種茶甜軟但不及大樹茶柔滑;回甘近似良種茶但更加細膩綿長,口感表現比較全面。

  良種台地茶

  良種茶是經過人工雜交、馴化、選育,提供人工管理的生長環境,通過扡插等無性系繁殖手段形成的茶樹新品種。良種茶園多依山開闢,在起伏平緩的山地、丘陵依照等高線修築環形梯田,因而又稱台地茶或茶園茶。這類茶園是今天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來源。

  雲南茶種改良和規模化推廣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其改良方向是產量大、方便採收、品質高:在生化分析上要求茶葉內含主要有傚成份(水浸出物、茶多酚以及兒茶素)的相對比例高;在品質取向上要求選育適合製造紅茶、綠茶的茶樹品種。所以很多良種茶並不是製作普洱生茶的理想原料。

  良種台地茶呈灌木形態,樹高通常在80厘米左右,葉型較小,葉身較薄。口感表現上,良種茶製作的曬青茶大都茶性烈、茶質較薄,香氣飄揚,鮮爽度低,口感刺激性強,苦澀重,回甘快但存留時間短,茶韻主要表現在舌面前段,香氣揚於上顎中、前段,舌尖有明顯涼感或麻感。

  單一品種的良種茶,口感優點與劣勢都很突出,因此在製生茶時,要藉助拼配技術彌補各個單一品種口感的缺點。但在製作熟茶上,由於良種茶中多酚類、兒茶素類物質含量高,比原始品種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