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 揭開景邁山古茶林世遺密碼
發佈日期::2023/10/2、瀏覽次數:239

前言:在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通過審議,正式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隱沒於西南邊境的古茶林,就要被全世界看見了。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哎冷山生長著布朗族賴以生存的古茶林,山上十分之一的茶樹壽命超過100年,最古老的有近400年。而布朗族人在此種茶採茶,已經有超過千年的歷史。


哎冷山屬於景邁山山脈。此地位於中緬邊境,交通不便,幾十年前,還是人跡罕至的秘境,現在抵達也並不容易。瀾滄有一個機場,只執飛從崑明機場往返的支線航班,最近的大機場在西雙版納,要將近4小時車程;地理位置的偏遠,正是古茶林能保存下來的最重要的原因。


陳耀華是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北京大學城市和環境學院教授,為了申遺,十多年來頻繁往返於景邁山和北京,對這裡的複雜地形了然於胸。


南朗河與南門河在山間交匯,合抱起一個將近圍合的區域。從高空俯瞰,景邁山就像群山中的一座孤島。這片孤島上有兩條連綿不絕的山脈,南北走向的是芒景山,分布著5個布朗族古村寨,東西走向的是白象山,生活著4個傣族村寨。


交通難 守護千年文化 

當地先民在森林中建寨,在寨子周圍栽培茶樹,形成5片完整的古茶林,古茶林之間還保留了3片原始森林,作為分隔、防護之用。 這5片古茶林、9個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護林,就是景邁山古茶林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要素。


景邁山古茶林保存至今,也是交通封閉的一個結果。上世紀,中國興起茶葉高產化改造浪潮,低矮的台地梯田茶林成為主流。台地茶葉大大提升了茶的產量,在雲南,也有很多古茶林被砍伐,改種台地茶葉。而景邁山隔絕於這次浪潮之外,一直守著延續千年的古茶林。


景邁山的傳統並不是沒有被破壞過。將近20年前,布朗族人南康擔任芒景村村支書,那時他發現村民因為採茶常常發生矛盾,一個重要原因是常常越界採茶,甚至偷茶。


茶魂樹 重要民間信仰

南康問族中老人,以前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老人說,以前每家每戶的茶林裡都有茶魂樹。茶魂樹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道德觀。在南康的建議下,寨子裡恢復了茶魂樹的傳統,從迷信變為村民自治的手段,此後糾紛大大緩和。


南康在一棵看似普通的茶樹邊停下。樹下插著兩根一米多高的木柱,其中一根雕刻著花紋,象徵茶神的權杖,另一根頂著一個小小的竹籃,盛放進貢給茶神的食物。這就是某一戶茶林的茶魂樹。


相傳,茶魂樹是布朗人開闢新茶林時最早種下的那棵茶樹,每年採茶之前,茶農要在茶魂樹下舉辦小小的儀式,給茶魂進貢。信仰至今仍是景邁山少數民族生活中的依循。在當地,南傳佛教和民間信仰產生了奇異的融合,最重要的民間信仰就是茶神和茶祖崇拜。


順著南康的指引,一路上,這座隱藏在茂密森林的茶山,浮現出很多信仰的蹤跡。在哎冷山的密林中,有一座斑駁的祭台,名叫茶魂台。茶魂台高出地面一米多,以石頭鋪成。祭台中心立著近3米高的茶魂柱,木柱頂端,兩片翅膀一樣的木板展開,雕刻著動物和幾何圖案。茶魂台四角各有5根祭祀柱,代表布朗、傣族、哈尼、拉祜、佤族等景邁山區域內5個世居民族。每年節慶,布朗族的村民聚集在茶魂台四周,呼喚茶神,那畫面極具神秘色彩。


林下茶 先民獨特智慧

被稱作「林下茶」的種植方式,發源於景邁山。景邁山先民認識到雲南大葉茶的生長習性,模擬和利用森林生態環境,在天然林中砍去部分喬灌木,保留一定的遮陰喬木,然後栽種茶樹、養護茶園。


喬木層-茶樹層-草本層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喬木為茶樹遮陰,避免被光照長時間直射;地表植被和落葉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土壤養分,生物多樣性也能有傚防止病蟲害,替代了農藥和化肥。


瀾滄博物館副研究員熊登奎說,這種模式如今向外輸出,成為景邁山古茶林的一種獨特智慧。


森林帶 防風又防蟲害

景邁山先民的種茶智慧還不止如此。每一片古茶林外圍,都嚴格保留了一片禁止砍伐的森林帶,寬約40米,布朗先民稱之為「背」。這些防護林並非為了防火,主要是防風、防凍、防病害,以及野生動物。一片茶林染上病蟲害,由於防護林的阻隔,不至於傳播到另一片茶林,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蟲害傳播。野生動物也會更傾向於在原始森林裡活動,從而減少對茶林的入侵。


此次景邁山古茶林申報的是世界文化遺產中一種特殊類別:文化景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文化景觀指的是「自然和人類的共同作品」。目前,全球共有119項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佔世界文化遺產總數897項中的13%。


其中,農業文化景觀因為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的聯繫,以及大多作為活態景觀而意義重大。全球現有農業文化景觀33項,佔文化景觀總數的28%。


景邁山古茶林之所以能成為第一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茶文化景觀,不僅因為普洱市被國際茶葉委員會確認為「世界茶源」,更重要的因素,是延續至今的茶與人的關係。直到今天,景邁山兩個村寨九成勞動力從事與茶產業相關的工作,如種植、維護、製作、加工、儲藏及貿易等。


遵傳統 住桿欄式民居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2010年6月,看了景邁山古茶林的照片大受震撼。而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親自到景邁山考察。郭旃認為景邁山古茶林完全符合申報世界遺產的標準。景邁山古茶林申遺由此正式啟動。


至今,除了古老的茶林,這裡依舊保持著古老的生活樣貌。村民依舊住在傳統的桿欄式民居裡,這種木房子懸空於地面之上,地面用木柱支撐,以隔絕潮濕地面。在遠古時代,這是常見於原始人類社會的建築樣式,卻被景邁山的少數民族使用到現在。


景邁山的每個寨子都維持著一種獨特的布局。每個寨子都有一個寨心,寨心通常是一個面積不大的高台,高台上矗立著幾根簇擁的木柱。寨心是一個民間宗教的活動中心,寨子的每一條路都會經過寨心。寨子的最高點是一個佛寺。而從更大的視野俯瞰,這些寨子都圍繞著附近最高的山峰而起,這座山就是他們的神山,禁止涉足。


因申遺 經濟獲得改善

但在內部,景邁山也沒有隔絕於現代化。一些傳統民居已經被改造為民宿,為遊客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從外地上大學後返鄉的年輕人,為古老的寨子帶來新的活力和視野。從北京回鄉的青年巖砍,創業打造了咖啡品牌,拍攝精致的短視頻,在社交媒體收獲遙遠的關注。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的布朗族女孩葉香,回到景邁山,協助母親打理茶葉品牌,正準備開通電商。


十多年申遺歷程,讓景邁山的普洱茶名聲越來越大,也為老百姓帶來了經濟的改善。


在景邁山,茶葉收入佔村民總收入的90%以上,遺產地居民收入遠遠超過所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據普洱市的統計數據,景邁山古樹茶的均價,由2010年的人民幣500元/公斤增長到如今的人民幣800至1200元/公斤。2022年底,景邁山居民人均純收入約為2.03萬元(約277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