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古樹茶的那些事(系列四):古樹普洱生、熟茶工藝發展階段
發佈日期::2016/1/21、瀏覽次數:2332

  我們再來談談生茶,生茶技藝的演變我歸納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以2001年以前,即如今濫用的所謂“古法”二字。但是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把“古法”的精髓、技術流程完整地總結出來,更不可能還原。因為茶是變化的,那時期製作出來的茶放到今天,工藝的特征已經模糊了,工藝的優缺點伴隨時間與品質的變化軌跡不好辯證。描述這個時期的工藝為:無法還原的“古法”技藝。


  第二個時期是2002-2008年。這是工藝提升改造的第一個七年。真實情況是,很多茶區的百姓是從2000年後才真正正式接觸如何手工炒製古樹普洱茶的,因為他們以前是製作綠茶和紅茶為生的。那么從2002年開始,以勐海布朗山系為主力軍,其它茶區積極探索普洱茶手工製茶的摸索,臨滄茶區相對滯後。一直延續到08年,這期間茶農在老一輩茶人的回憶基礎上,大膽地想象、艱辛地實踐,做出來的茶也是各有各味,不盡相同,我稱這一階段為:摸著石頭過河的百家茶。


  從2009年開始,大批外地茶商、茶人上山,古茶行業進入到了資源爭奪期,各種製茶思想理念層出不窮,人們不斷嘗試,改進、提升,因此也形成了各路派系。這一時期我理解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創新。


  從2015年開始,隨著初製環境的改造基本完成,製茶工人的培訓已成體系,試驗結果的科學分析,後期轉化的實踐論證,加之標準的整理頒布,製茶工藝已趨向成熟,邁向新的品質時代。我們簡稱為古樹普洱茶新時代。


  這是古樹普洱茶生茶工藝發展經歷的階段,那么古樹熟茶呢?最近兩年概念開始形成,古樹熟茶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通過剛剛對生茶發展階段的梳理,古樹熟茶實際上也已經顯現出來了。古樹熟茶是個新事物,發展經歷了三個階。


  第一階段,2008年以前是沒有廠家,也沒有人刻意去做,那為什么市場上會有極小部分2008年以前用古樹茶發酵的產品呢,實際上是茶商不得以而為之,在1999年-2002年這幾年古樹茶是很不好賣的,商人把這些不好賣的茶迫不得已拿來發熟茶。


  第二階段是2008年-2014年,我稱之為:有情人終成眷屬。有了第一階段的“無心插柳柳成蔭”,一部分人充分認識了古樹熟茶的優越感及養身價值,開始在傳統的發酵工藝基礎上改良,開始試製,我也是第一批開始臥薪嘗膽的人。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工藝改良也是被逼的,因為按照傳統熟茶發酵工藝,是要用大堆的,一堆毛料要十幾噸,特別在研究試製階段,少的50公斤,多的也只有一兩噸,但毛茶少了,發酵溫度上不來,所以被逼進行工藝改造。在這個七年間包括我在內的少數人為古樹茶發酵的新工藝付出了極大代價,交了很多學費。


  第三階段我理解為:古熟妹妹大膽往前走。從今往後,古樹熟茶將成為下一個普洱茶行業飛躍發展的助推劑,未來的幾年將成為普洱茶界熱點,併以此再作市場細分。需要提醒大家及說明的是,高品質古樹熟茶也是建立在高品質古樹生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走得更穩更快。


  關於工藝,我想再次重申我的觀點:工藝必須得到科學的指導,但更多體現匠人的精神,說到底就是一種信仰,它沒辦法用科學解釋,因為科學是求真的,是懷疑的,是一直懷疑的。所以,科學不能證明古樹普洱的善良,也不能證明古樹普洱的美。工藝製作中的很多技術要領是基於我們對大自然的敬仰,對未知領域的敬畏,對事物完美的追求,對美好人生的寄託,它構建了我們自己心中關於古樹普洱茶的心靈家園,是屬於我們茶修者的情感世界。它一切都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有時候併不需要邏輯。(本文根據黃小元老師2015年12月27日於中華茶生活美學空中講堂發言錄音整理而成。)